电动自行车室外停放空间有限,充电桩配套不足,居民只能拆下电池回家充,小区停车难、电瓶车充电难问题是令不少居民“头疼”的琐事,八角街道创新推进系统化管理,为小区电瓶车充电快速落地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为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,八角街道采取先疏后堵的方式,以科技赋能为基础,以增设充电设施为保障,以“实名制”管理为手段,以群防群治为根本,逐步探索形成“摸、宣、建、疏、劝、查、控”工作治理体系。
创新推进系统化管理
摸
经前期摸排统计建立电动自行车台账。
宣
前期通过宣传栏张贴、LED大屏、居民微信群推送宣传法律法规。
建
加快新建充电棚、桩的建设与增补完善充电设备的安装与升级,基本满足居民充电及存放需求。
疏
引导居民到安装好的充电设备来充电。
劝
劝解违规进楼充电、存放行为。
查
每日进行巡视巡查,发现违规充电行为及时制止。
控
以“人防”加“技防”达到电动自行车不进楼的效果,提高整体居民的安全性。
(梯阻系统:电动车进了电梯,电梯停止运行)
据悉,八角街道现有电动自行车7691辆,增建充电桩、充电棚等充电设施118处点位,增设充电端口2328个。
截至目前,街道内共计充电端口3312个,与辖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比例为1:2.32,高于需求配比,基本能满足居民日常充电需求。
居民可通过扫码进行充电,自行选择充电时长,远程操控自主断电,简单方便快捷,充电桩设有插座保护装置,充满电后可自行断开,确保用电安全。此外,对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居民提供暖心服务,手把手帮助他们解决操作难的困扰,将实事办到居民心坎儿上。
下一步,八角街道将继续统筹组织社区、物业,因地制宜,持续推进,更加精准,合理安排,进一步满足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,并实现电动车规范化管理,提高辖区精细化管理水平,提升居民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