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磅发布!广州八成老小区缺电动车充电桩,新小区七成有配建

行业资讯 2022-07-21 13:49:59

广州市各小区的充电桩保有情况如何?电动自行车充电和停放有没有安全隐患?居民的安全意识是不是到位?南都·奥一实测研究院启动了《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深调研》项目,调查团队在6月-7月17日走访了广州市天河区、海珠区、白云区、越秀区、荔湾区、番禺区、南沙区、黄埔区、花都区、从化区等10个区,深入到50个小区或城中村,接受采访的居民500多位。

调查发现,在19个老旧小区(2000年以前建成)中,没有充电设施的占比接近八成;在新小区(2000年以后建成)中,拥有充电设施的达到70%以上,而在城中村中,充电设施缺口较大,安全隐患最严重。

对居民的调查显示,80%的受访者认为“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与停放”存在安全隐患,“觉得危险”。但有50%的居民却因各种原因,不得不将其带回家充电。与此同时,仅有30%的小区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处配备消防设施,小区的消防宣传与科普教育力度亟待提升。

充电设施:

八成老小区缺充电设施,七成新小区有配建

本次调查的50个样本小区分为三组,分别是19个老旧小区、26个新小区、5个城中村。调查发现,老旧小区充电桩缺失最厉害,新小区则大部分配建了充电设施,而城中村的消防隐患最严重。

数据统计显示,19个老旧小区中,有充电设施的仅有4个,没有充电实施的多达15个,按比例来说,仅21.1%的旧小区有充电设施,没有充电设施的接近80%。

在26个新小区中,19个配有电动车充电设施,没有充电设施的有7个,按比例来说,有充电设施的占73.1%,没有充电设施的占26.9%。

而在5个城中村样本中,有3个城中村建设了充电设施,2个城中村并未配备。

不同类型的小区,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差异为何如此之大?调查小组进行了采访和分析。

这首先与小区规划的时间和所处的区域位置有关。拿最缺充电设施的旧小区来说,由于建造时间早,彼时电动自行车普及率并不高,小区在规划建设时并未将电动自行车充电及停放用地考虑在内。旧小区普遍楼宇密集,道路狭窄,空间较小,很多小区不具备配建充电设施的场地条件。

重磅发布!广州八成老小区缺电动车充电桩,新小区七成有配建

图:越秀某老小区并未配备充电设施,存在电动自行车随处停放现象。奥一新闻记者拍摄。

正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场地条件所限,老旧小区新建充电设施也是困难重重。以1995年建设完成的天河东路200-202号小区为例,该小区居民告诉记者,小区有电动车的居民对配建充电桩的呼声较高,为了配建充电桩曾在业主群讨论。“但是因为场地及产权问题,发生利益纠纷,最终不了了之。”

还有业内人士指出,老旧小区多位于广州中心城区,然而在老城区,电动自行车的身份一直是比较尴尬的,“禁电”的声音一直存在,去年有关部门还发布过禁电的征求意见稿。在电动自行车身份尴尬的背景下,老旧小区配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也受到影响。

而建设时间较晚的新小区情况则完全不同,新小区多远离市中心,不少小区面积大、空间充足,在规划和建设时,预留了充电设施的场地。记者调查发现,很多新小区离地铁口等公共交通站点较远,居民为解决出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更倾向于使用电动自行车。这种客观需要也促进新小区充电设施建设的完善。

例如2014年收楼的天健上城就配备有电动自行车的固定地下停车库,设有2处充电站点,共约30个充电设施。天健上城的多位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,乐于使用小区内的充电设施,认为“充电方便,收费合理”,并较少存在带电池回家充电的情况。

重磅发布!广州八成老小区缺电动车充电桩,新小区七成有配建

图:记者发现天河某新小区设有电动自行车专门通道,直接通往地下电动自行车停车场。奥一新闻记者拍摄。

城中村的情况又有不同,“充电设施供不应求、安全隐患较大”是城中村的共同点。调查小组走访发现,3个配备了充电设施的城中村,居民均反映“电动自行车太多,充电桩无法满足需求”,且走访的5个城中村中有4个并未发现有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区域,占道乱停现象较为普遍。越秀区寺右村的一个保安表示,村里的电动自行车有几千台,但充电站点只有两个,只能满足两三百人充电。

部分城中村充电存在收费较贵的情况。番禺区大山村居民告诉记者,“充电桩收费有点高,我们比较少用,很多人还是习惯拉线或者将电池带上楼充电。”在5个城中村样本中,寺右村、天河村、裕丰围村与大山村存在明显的入户充电情况,而天河村、裕丰围村和大山村存在飞线充电的情况。值得注意的是,因城中村巷道狭窄,车辆停放不规范,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

消防管理:

仅有30%的小区在电动车停放处配有消防设施

调查中,记者发现,不少居民消防安全意识很强。“这里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很多,但是能使用规范的就很少。我入住这个小区不到一年时间,就遇见过电动自行车起火事故。”家住白云区某小区的黄女士(化名)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表示担忧。

黄女士并不是孤例,记者走访50个小区、采访收集500余居民意见后,发现高达80%的居民认为自己所在小区存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,“觉得危险”。另外,有50%的居民表示目前仍采用“将电池带回家”的方式进行充电。主要由于小区内“没有充电设施”或“充电设施数量少,无法满足需求”、“收费贵”等原因。

要消除安全隐患,小区消防管理必不可少。但在记者走访过程中,却发现50个小区仅有30%的小区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。其中,5个城中村仅2个配备了消防设施,占比40%;26个新小区中仅9个配备,占比34.6%;19个旧小区中则仅有4个配备,占比21%。

与此同时,仅有52%的小区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处张贴了消防安全宣传标语或贴士。具体来看,5个城中村有3个张贴了警示标语,占比60%;26个新小区中张贴警示标语的有19个,占比73.1%;19个旧小区则仅有5个张贴,占比26.3%。

而小区物业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,目前仍处于较松散阶段。记者在对50个小区的走访调查中发现,仅48%的小区物业落实了电动自行车消防管理规定,如禁止居民乱停乱放、禁止电动自行车进电梯等。

而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,也存在监管“盲区”。有物业管理人员表示:“我们在这方面的监控也存在一定困难。有业主把电动自行车电池拆下来拎回家充电,或是装进袋子与盒子里。这种情况下,哪怕是安装了智能设备的电梯也难以识别。”

使用人群:

上班族占大多数,接送孩子、周边购物居多

哪些人在使用电动自行车?调查小组在走访50个小区、采访了500余居民后发现,大家使用电动自行车的目的主要集中在“代步工具”、“接送孩子”、“周边购物”、“工作需要”等几个方面。

例如,在此次受访居民中,家庭主妇选择电动自行车基本是用于买菜、接送孩子上学;上班族用于“接驳公交、地铁”;中老年群体则是作为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。此外,房屋中介和外卖小哥使用电动自行车是出于职业需求。

重磅发布!广州八成老小区缺电动车充电桩,新小区七成有配建

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不少中学生等年轻群体,他们使用电动自行车目的主要是假期短途出行。总体来看,以上群体使用电动自行车的活动范围是从家附近的方圆2公里至30公里不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一些高档小区也不乏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人群。比如海珠区保利天悦小区,使用电动自行车出行除部分业主外,还有很多从事家政行业的人士。一位保姆阿姨表示:“电动自行车是业主家的,方便我们在周边活动,这样出行也比较绿色环保。”

2021年11月,广州市正式启动对电动自行车的登记管理,并规定2022年10月后未登记上牌的将进行处罚。但在走访时记者发现,尽管电动自行车数量较多,上牌的比例却较低。据记者粗略估算,在50个小区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区,仅有6个小区上牌电动自行车比例超过70%。有22个小区电动自行车上牌率低于40%。而导致居民未上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“上牌时间与上班冲突”“上牌程序较为繁琐”两大方面。家住白云区富力桃园的陈先生告诉记者:“我两次跑到邮局上牌点,都被告知要手机预约才可现场办理。但是我手机预约很多次了,一直没成功。现场工作人员也没有提供额外帮助,所以一直没有上牌。”

重磅发布!广州八成老小区缺电动车充电桩,新小区七成有配建

而接受采访的居民中,有约20%的居民表示目前小区内的充电设施无法满足需求,希望增加更多充电设施。约28%的居民对自己所在小区的充电设施感到满意。记者提取了“居民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意见”进行词频分析,结果发现,“规范管理”、“管理不到位”、希望充电价格更“便宜”比例较高。

海珠区琶洲新村居民向记者反映,“充电设备存在‘偷电’情况,比如充电3小时但实际并没有充满应有电量。希望可以改善。”有外卖小哥告诉记者:“小区提供的充电柜不太实用,比较麻烦,一天需要来回跑,换好几次电池。”

充电市场:

市场野蛮生长,缺少统一行业标准

在本次调研中,调查团队发现广州市场上充电设施的品牌呈现多元化趋势,有的充电设施主打“智能牌”,在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同时,还可以自动检测电池的安全隐患;有的则比较原始,甚至扯一条电线、安装几个插座,就开始充电收费了;有的主打充电桩,有的叫卖换电柜。

从参与的市场主体看,也是非常分散,据不完全统计,在广州市场上开展充电业务的公司有十几家,既有广深佛等本土企业,也有外省来的过江龙,既有比较老牌的充电企业,也有新生的科技新锐,整个市场呈现群雄并起、野蛮生长的阶段。

据了解,这些企业的充电设施技术标准、规格各不相同,收费标准也是五花八门,有的按次收费,有的按小时收费,有的直接月保。整个行业缺乏统一规范性标准,线下建设、运维等工作成熟度有待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