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在抢滩重卡充电站?这三类玩家正上演“资源争夺战”

行业资讯 2025-09-15 11:03:04

当电动重卡以每年超150%的增速攻占物流市场时,重卡充电站正从“边缘配套”蜕变为“黄金赛道”。

但这个看似暴利的生意,实则暗藏资源博弈的深层逻辑——目前入局的三类玩家中,两类掌握核心资源,另一类却面临“为他人做嫁衣”的风险。今天我们就拆解这个行业的真实生态,看看谁在真正主导这场能源革命。

重卡充电站

第一类玩家:货主型业主——用订单绑架充电生态

在山西大同的露天煤矿,一辆辆电动重卡正排队驶入自建的480kW超充站。这座由矿场直接投资的充电站,不仅解决了300辆自有运输车的充电需求,更通过“充电服务费+电费差价”模式,年创收超800万元。

这类玩家的典型特征是“手握订单即王道”。矿场、钢铁厂、港口等货主方,原本就通过运输合同掌控着物流车队,电动化转型后,他们发现:自建充电站既能锁定运输成本,又能将能源利润留在体系内。

某钢铁集团能源负责人透露:“我们要求合作车队必须使用我们指定的充电站,否则运输单价上浮15%。”这种“订单+充电”的捆绑模式,正在重塑行业规则。

更隐蔽的玩法是“数据控制”。深圳一家物流科技公司为某大型煤矿搭建的充电管理系统,不仅能实时监控车辆电量,还能通过AI算法优化充电排期,使矿区重卡日均出勤率提升22%。当货主掌握充电数据,就相当于捏住了车队的“能源命脉”。

第二类玩家:车队运营商——用规模摊薄成本

在山东临沂的物流园区,京东物流自建的“光储充放”一体化充电站正在运行:白天利用光伏发电,夜间存储谷电,通过V2G技术向电网反向售电,单站年收益突破300万元。这类玩家的核心逻辑是“用运营规模换能源利润”。

当车队规模超过200辆时,自建充电站的成本优势立即显现。以某快递企业为例,其电动重卡日均充电量达1.2万度,若使用第三方充电站,服务费高达0.8元/度;而自建充电站后,成本可降至0.3元/度,年节省费用超200万元。

更关键的是,车队运营商能通过充电站构建“能源护城河”——在成都传化物流基地,某车队运营商的充电站仅对签约车辆开放,新入局者需缴纳高额“入场费”,这实质上形成了行业壁垒。

但这类玩家也面临挑战:充电站投资回收期长达5-8年,若车队规模扩张不及预期,极易陷入资金链困境。2025年某头部车队运营商在郑州投建的充电站,就因合作车企破产导致车辆减少,最终以亏损3000万元收场。

第三类玩家:充电运营商——在夹缝中求生存

当看到重卡单次充电量相当于15辆乘用车时,特来电、星星充电等传统运营商纷纷杀入市场。但他们很快发现:这个赛道没有“躺赢”的可能。

在河北唐山,某充电运营商投建的充电站,开业仅3个月就遭遇货主自建站的“截胡”——原本签约的5家物流车队,因货主要求使用指定充电站,集体毁约。

这类运营商的困境在于:既无订单控制权,又无车队运营权,只能通过“价格战”争夺客户。2025年行业数据显示,重卡充电站服务费均价已从1.2元/度跌至0.6元/度,毛利率压缩至18%,远低于乘用车充电站的35%。

更严峻的是“客户流失风险”。某运营商在江苏投建的充电站,培养了200辆重卡客户后,被一家物流车队以“充电费打8折”的条件整体挖走。这种“为他人做嫁衣”的案例,正在全国各地重复上演。

行业真相:重卡充电是“资源者的游戏”

表面看,重卡充电站是能源生意,本质却是资源整合能力的较量。货主型业主通过订单绑定车队,车队运营商通过规模摊薄成本,而传统运营商若无法绑定上游资源,终将沦为“价格战”的牺牲品。

给入局者的三条忠告:

优先绑定货主或车队:若无法获得长期运输合同,建议放弃独立建站;

警惕“伪需求”:某些地区电动重卡保有量不足50辆,建站必亏;

探索“充电+服务”模式:如提供车辆维修、保险代理等增值服务,提升客户粘性。

电动重卡的浪潮不可逆转,但充电站的生意并非人人可做。当货主开始自建充电站,当车队运营商构建能源闭环,传统运营商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持续挤压。这个赛道,最终只属于那些能整合“车-货-电”全链条的资源玩家。

关键词: 重卡充电站